当你走进北京4-5环的汽配城,放眼望去满是外资轮胎品牌的影子。米其林、普利司通、马牌、倍耐力、邓禄普、韩泰等在一条不算长的轮胎街上,不断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一线城市乃至很多二线城市都很难见到门头上高悬中国轮胎品牌的店面,他们被外资品牌挤压的只能向下走,走向3线乃至4线城市。
品牌的高光不代表销量的耻高气昂,一年几百万条的销量已经是外资品牌的天花板,突破千万对于任何一家外资轮胎企业都已经成了不可能的事情了,因为国产轮胎已经开始行动,在半钢市场对外资品牌形成一整套的“围追堵截”。
深得游击战争精髓的国内轮胎厂们,深知无法短期内在大城市攻陷外资品牌的堡垒,于是选择从品牌认知度相对薄弱3-4线城市下手。
凭着不断积累的口碑和超高性比,国产品牌迅速夺取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的芳心。国际二流甚至三流的品牌,在这里就是一流的国产品牌。而匪夷所思的低价彻底将用户征服,从而树立牢牢的购买常识:品牌国内一流,价格不入流。
品牌这东西要想展露头角,除了铺天盖地的广告还有用户的口口相传。很多轮胎企业在品牌宣传上面是“抠到极致”的,包括那些所谓的国内领先企业。因此用户的口口相传成了很多国产轮胎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唯一途径,而为了让品牌传播得更快,一句简洁又不失总结性的话语非常重要。于是当有人问起为啥要买国产品牌轮胎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四个字“便宜、好用”。
便宜是价格、好用是品质,中国半钢轮胎就这样被困在了价值的牢笼里,无法自拔。
其实没有一个标准来说明谁是一线品牌,谁是二线品牌、三线、四线品牌,只是很多品牌在轮胎行业从业者和消费者心中被自动画出了线。就如鲁迅先生所讲: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轮胎本不分369等,分的人多了也就有了1234线。
当然,中国轮胎企业可不想永远坐在鄙视链的最低端,任人说三道四。别人承不承认不要紧,最起码要自诩高端。于是各种高端品牌接踵而至,除了自己给自己的品牌镀金之外,还可以通过买买买的方式直接完成越级操作。
既然要追,最起码先喊出来,然后再努力做出来。有点像社会上的某些人,先把牛吹出去,然后再去努力实现曾经吹过的牛。
国产轮胎目前已经逐渐开始在配套方面加速布局,配套一定是最好的品牌渗透方式,先让消费者看到并使用,才有机会形成更多的复购。原配不了外资车就从国产车下手,最终也会从量变达到质变。
原配市场只是中国轮胎对外资品牌的火力侦査,替换市场才是中国轮胎对外资品牌的大决战。
宾利车主智慧选择某国产品牌轮胎,BBA车主毅然放弃洋品牌选择国产轮胎,这些弥漫在轮胎店老板朋友圈的宣传,正在不断地向中国车主传达着一个信号:有钱人都开始选择国产了,你还要继续崇洋媚外吗?
上面的围和追其实都还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但是想堵截外资品牌的市场渠道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经销商和零售店是中国轮胎流通重要两环,中国轮胎企业要想彻底打败外资品牌就必须在这个两个重要环节牢牢扼住它们的喉咙。
但是很遗憾,经销商和轮胎店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人,不是轮胎企业互掐时可以利用的枪,谁能为自己带来销量的和利润自然就倾向谁。
中国半钢轮胎败就败在品牌的认可度上面,这也是中国半钢轮胎最大的短板。而造成这种短板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国轮胎企业对于品牌营销缺乏持久性和和创新性。
在很多国产轮胎企业眼里,品牌这东西回报太慢,回报率太低。大量金钱砸下去,感觉没有一丝丝波澜。因此很多轮胎品牌对企业而言就是一个王八蛋,这个不行就赶紧换,反正公司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品牌。
中国半钢胎产能已经在全球遥遥领先,动辄千万产能工厂说建就建,但是能够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却寥寥无几,要知道当下中国轮胎的品牌有成百上千个。如此多的品牌更多的是分散企业本就有限的营销资源,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企业做的品牌很多却没有一个真正地做精。
所以在熙熙攘攘的半钢轮胎市场,唱主角的一直都是米其林、普利司通、德国马牌、固特异、倍耐力、邓禄普、韩泰……国产品牌在远处看着,狠狠给自己一拳,然后默默地举起降价的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