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外资轮胎企业运往中国市场的第一批货轮到港,中国轮胎产业拉开了产能发展的序幕。
更大、更快、更强,成为了中国轮胎产业近30年发展的“追求”。
学习外资、超越外资、挤掉外资,也成为了中国轮胎企业30多年发展三大阶段给自己定的“目标”。
 
从1990到2024,近35年的时间里,又有几家轮胎企业实现了三大追求和三大目标?

中国轮胎三次产能大爆发

 

第一次:野蛮生长的20年

 
 

1990年前后,外资轮胎企业陆续在中国建立办事处、分公司,大量的外资品牌轮胎坐着货轮进入中国市场。卓越的质量和性能表现让外资品牌占领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可能更多)。

广东商贩看到商机,开了小作坊盯上了翻新轮胎生意。

胶管企业也看到了商机,东营地区利用制造过橡胶产品的经验,开始摸索着建立自己的轮胎工厂——一个村子一个厂子。

 

而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米其林、固特异、佳通轮胎等外资企业也纷纷选址东北老工业基地、安徽、福建纷纷建立工厂。
1990年到2010年之间,中国轮胎多了过亿条的轮胎产能。中国轮胎也正式以“低价”优势征战海外。

 

经济的腾飞,国内各类汽车销量的暴增,运输、房地产行业的崛起和发展,用工用料成本的低廉,给了轮胎企业最初的发展机会。不少重数量不重技术质量的轮胎企业借着产业野蛮生长的机会发了财,但是很快“价格优势”抗风险能力低的弊端在2008年欧美市场对中国轮胎一轮又一轮的双反打击中显露出来——双反税率降低了中国很大一部分品牌的价格优势,好友轮胎、恒宇橡胶等知名轮胎企业因产品滞销先后破产。
 
2009年,中国轮胎出口比同阶段巅峰时期的2007年少了约2400万条。
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了中国轮胎面前:
双反对中国轮胎企业的打击这么严重,中国轮胎企业怎么办?
品牌影响力不是一下子就能提升的,质量和性能的增强也需要经过市场长时间的考验。

第二次:海外产能大扩张的10年

 
 

2012年,伴随着赛轮在越南建立中国第一家海外轮胎工厂,中国轮胎产业发展迎来了第二个窗口期——利用海外渠道拓宽出口渠道。

2012年到2020年短短8年时间,至少有6家轮胎企业在东南亚建厂。

据不完全统计,8年时间,中国轮胎的海外产能从0一下子干到了至少5000万条。

 

而国内轮胎产能,则是在经历了2015年之后的“新陈代谢”后,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强者更强的局面——头部企业通过扩建、收购、跨地区建厂不断壮大产能。
同时,随着轮胎企业开始投入更多资金、时间和人力在研发上,中国轮胎开始从单纯的“价格低”进化到了“性价比高”的阶段。兼顾了质量和低价的中国轮胎开始在全球卡车胎市场大杀四方——在海外的销量越来越高,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上升到了90%以上。2022年,随着邓禄普宣布退出卡车胎市场竞争。

 

目前还参与中国卡车胎市场竞争的外资企业不足5家,30年发展,中国卡车胎市场几乎清盘了外资轮胎企业。
但是这似乎并非是中国轮胎企业想要看到的结果。因为这一结果正在导致中国轮胎企业,尤其是年销售额在10亿元到30亿元之间的“第二梯队”轮胎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
没有了外资产品遥不可及的价格,中国卡车胎市场竞争进入了更可怕的火海——低价竞争越发激烈,卡车胎利润无路可退。
不少轮胎企业开始转而进入外资还没“跑路”的乘用车胎市场,利用2020年消费降级后的红利期,卷动乘用车胎生意。而抱有这种想法的不只有第二梯队的中国轮胎企业,头部轮胎企业也在充分利用这第三个发展窗口期,开启了第三轮的产能扩张。

第三次:产能建设更快更大,

全球化之路越走越宽

 
 

如果说第一次产能扩张专注于产能;

第二次产能扩张执着于海外出口;

那么第三次产能扩张的目的则两者兼顾,既是专注于规模扩大,也是专注于全球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2021年可以被看作是第三次产能扩张的开端,与前三十年不同,这一次的产能扩张选址范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呈现出了更有胆魄的扩产选择。

 

从头部企业的扩产足迹来看,国内产能爆发之地从山东一路外扩到了安徽、陕西、江苏、广东。尤其是江苏和安徽,热门程度甚至超过了山东。同时,这一次中国轮胎企业将目光更多投向了此前相对弱势的乘用车轮胎市场。

 

以中国PCR配套王者之一的玲珑轮胎为例,其广西柳州工厂的半钢轮胎年产量在2023年就突破了1000万条;玲珑在陕西铜川的半钢胎规划产能达到了1200万套;玲珑在安徽投资建设的1400万套中有1200万套的产能为乘用车轮胎。
同时,因为美国市场自2020年开始就频繁对东南亚地区的轮胎工厂展开双反调查,中国轮胎企业开始寻找新的海外产能基地和新的出口渠道。欧洲、北美、非洲先后迎来了中国轮胎产能。玲珑甚至还增加了欧洲的产能投资。事实上,海外产能从奠基到投产的周期多数为两年之内。
又快又大成为了第三轮产能爆发的特点之一。
此外,中国轮胎产业投资在第三轮暴发中也变得更加复杂。

背后资本日益复杂

 
在自2021年开始的中国轮胎产能大爆发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轮胎企业的身影,还有中国轮胎经销商、外来资本参与其中。倍途轮胎的诞生,上海华庆石油轮胎基地落户湖南永州,物产中大集团化运营其整合而来的轮胎板块,这些轮胎产能的投入重组在过去30年的轮胎产业发展中都极为罕见。
中国轮胎企业除了要和同行斗,还要和“外来和尚”展开较量,此外外资企业在高端市场的长期盘踞也让中国轮胎品牌升级之路压力重重。

中外对抗日益激烈

 
诚然自2021年之后,中国轮胎品牌在乘用车轮胎市场的覆盖率明显增加,尤其是在替换市场,中国轮胎品牌的覆盖率增长到了50%。但是却依旧内卷在中低端替换市场,并没有撼动外资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地位。

 

而在配套市场,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马牌、倍耐力五大头部轮胎企业的占有率仍是一骑绝尘。以几年的北京车展成都车展为例。上述五大胎企在产站配套的份额分别占到了70%和60%。在乘用车轮胎市场,品牌影响力更大的仍是外资轮胎企业。

 

2023年,中国轮胎企业虽然成为了欧美替换市场的轮胎热销“平替”,让不少外资轮胎企业的销量有所减退,但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不少外资轮胎企业发现自己的市场份额正在回升——来自亚洲的平替轮胎争来的市场份额开始有所动摇。

 

实际上,走访市场可以发现,近两年之所以中国轮胎品牌更受欢迎,一大原因是目前轮胎替换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出租车、运营车司机。便宜、耐磨是他们的第一、二位需求。

 

而随着经济复苏加快,全球轮胎消费降级逐步结束,“高性价比”的中国轮胎是否还能够继续叱咤全球,目前已经被打了问号。

最后的疯狂,还是更大的发展

 
虽然这个问号已经“砸”向了中国轮胎产业,但是仍有勇士一往无前冲进这片轮胎热海。
尤其是外来资本,对轮胎的投资最是疯狂。截至9月20日,2024年的两笔最大数额投资几乎都是来自“新势力”
2024年上半年,库比森轮胎豪掷规划了年产3000万套高端半钢子午线轮胎、350万套全钢子午线轮胎项目。
 
2024年下半年,上海华庆石油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规划投资98亿元,用于建设年产2175万套高端轮胎生产基地。
接近200亿的投资,超过5000万条轮胎产能的规划皆是来自“外来和尚”。
而叠加今年一年中国头部企业在北美墨西哥、东南亚印尼新建的数千万条产能,和在欧洲扩建的产能,中国轮胎以亿为数量单位的扩产将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是助力更多的中国轮胎企业冲进前十,还是会重蹈2010年到2015年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