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应运而生
2000年前后,中国加入WTO,“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而山东地区,一批轮胎企业正凭借自己多年在橡胶轮胎行业的深耕经验,来乘上东风。这其中,就有赛轮的身影。
从轮胎制造到国货之光
液体黄金,更强研发实力
2011年,欧盟颁布了《轮胎标签法规》,要求对轮胎的各项性能进行等级标注。这也意味着如果产品性能再无突破,等待中国轮胎的就是大批量地淘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性能表现达到最高级,这也将成为中国轮胎破局全球高端市场的机会。
赛轮加大了对研发投资力度,借力国橡中心,怡维怡橡胶研究院成立。经历了从0到1的无数次失败,“化学炼胶”,这项颠覆行业的技术终于破茧而出,2013年1月,连续液相混炼专利被正式申请;2014年9月,这一技术进入工程化和产业化工作;2015年3月,连续液相混炼专利有了第一份授权。
渠道下沉,拓宽全球布局
更全产业链,更强赛轮基因
2020年11月,应用“橡链云”平台,赛轮沈阳年产300万套的高性能智能化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项目从建设到投产仅用了200多天。而该工厂设备的智能化、无人化水平,也成为行业内智能化工厂的新标杆。
全能赛轮,开启黄金新征途
作为杀进全球轮胎前十中最年轻的轮胎巨头,赛轮经历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艰难试炼。但是无论是经历了多少磨难与挫折,赛轮仍旧坚持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不断完善其“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链,在困境中创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