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轮胎企业凭借高质价比,在全球轮胎市场大获全胜,利润更是翻了好几番!
2024年,中国轮胎企业在成本30%的暴涨之下,堪堪险胜!利润不再翻番暴涨,甚至有轮胎企业从第三季度开始出现利润下滑,有轮胎企业国内工厂毛利率仅有6%。但是因为有上半年的业绩支撑,多数轮胎企业的业绩还算漂亮。不过已有轮胎企业头顶开始“乌云密布”。
而到了2025年,不仅成本没有丝毫倒退的迹象,特朗普上台后无差别的关税上涨,以及欧洲地区加高对中国轮胎的进口壁垒,盘踞在轮胎产业头上的乌云面积更大了,2025年对于中国轮胎企业来说,危机四伏,前路艰难·····
制造成本高位盘踞
2024年带给轮胎企业最大的困扰是什么?
成本增加!
而这样的困扰在2025年依旧存在,而且存在感越来越强。
截至2025年2月6日,天然橡胶部分型号的价格再度冲击每吨18000元,而亚洲天气的波动很可能继续推高天然橡胶价格。
合成橡胶供应商科腾(Kraton Corporation)也于2024年底宣布了2025年对旗下所有丁苯橡胶-顺丁-异戊二烯橡胶(SIS)每吨涨价2391元人民币(330美元/吨)的决定。
2024年价格较为平稳的炭黑,也因为相关企业想要更高利润,开始上涨。美国炭黑供应商卡博特早已于 2024年12月在全球范围内对特种炭黑进行了涨价。
此外,运输价格也在上涨。2025年1月,国内油价两次上涨。而当下美国原油价格一直是飙升状态,因此2月预计还是在涨价当中。
然而这些成本压力只是可以看到的表层压力。
事实上从2023年开始,轮胎企业还在承受着更大的隐形价格上涨。
附加成本越来越高
由于近年来对轮胎行业的环保要求的持续加压,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轮胎企业开始花重金对工厂改造。
在2024年的技改项目中,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多数企业的技改投资超过了1亿元,甚至有企业的技改投入接近10亿元。而这些投资都在初期直接影响着轮胎企业的利润表现。
而这只是投资的开始,这些新设备的维护成本也很高昂。太阳能或许可以省掉不少电费,但是需要投资的人力和设备维护成本并不低。公开资料显示,在技改扩建等操作后,中国轮胎企业仅薪酬方面的年增长率就达到了11%。
2025年,随着更多新建扩建项目和技改项目落地,轮胎企业的成本只会爬得更高。
2024年,轮胎企业国内工厂的毛利润普遍被成本压低到5%上下,毛利润10%以下往往意味着轮胎企业在赔本赚吆喝。长此以往保持这样的“负利润”根本不可能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怎么办?涨价吧!
实际上,2025年,即使轮胎企业不想涨价,也不得不涨价?全球轮胎市场都在帮着中国轮胎“撕掉廉价标签”!
被迫撕掉廉价标签
印度也决定继续对中国的涉案产品征收为期5年的反补贴税,税率为17.57%。
如果全球轮胎的矛头再度对准东南亚轮胎厂,那么中国轮胎的高质价比优势真的就是“全球皆空”。
而从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相关机构已经发出对全球出口美国的商品“警告”(甚至包括了欧洲),中国轮胎即使建厂欧洲、非洲,也是插翅难逃。
海外内需一片狼藉
那搞好国内市场是不是“缓兵之计”呢?
想都别想!中国轮胎企业要是能在国内市场找到出路,又何必去争夺海外市场呢?
2024年第一季度,就已经出现不少东营轮胎厂断供国内市场的消息。因为中国市场卖轮胎几乎赚不到钱,所以东营中小企业为了“活命”干脆放弃在国内市场内卷。
按照上市企业的利润表现推算,中国轮胎厂出口利润是内销利润的数倍。
为啥国内轮胎市场这么不赚钱?答案只有一个——轮胎产能实在太多了。
15年前,中国轮胎年产量刚超过7亿条;15年后,中国轮胎产量已经接近12亿条,即使出口占了一半,但是在国内市场供应的也差不多达到了15年前的产量总和。
而这两年卡车胎市场需求低迷,不少终端门店还有2023年的存量。库存大量积压,轮胎企业不降价根本卷不动销量。
完全无利润可言的降价求生,卷跑了外资的卡车胎业务,但这也导致中国卡车胎市场彻底失去价格指向标——涨价求利润几乎在近几年需求下滑的客观事实下毫无可能。
而这种危机还蔓延到了乘用车轮胎市场,2024年住友橡胶已经做出了削减邓禄普轮胎中国工厂1260万条产能的决定。中国轮胎供应实在太多了。
同时,欧洲新车注册速度的下滑,在欧洲关税下电动车出口量的下滑,也在危及轮胎企业的配套表现。已有多家轮胎制造商在其年报中指出了第四季度新车销量下滑对其配套业务的严重打击。
替换市场和配套市场的乌云密布,让轮胎企业不光是在中国减产,轮胎巨头们为了“保命”正在重塑全球产能布局。
裁员、关厂,2025年兵荒马乱的轮胎市场
普利司通也在1月宣布了美国得梅因轮胎厂的130名员工的裁员消息和阿根廷工厂290名员工的裁员消息。
而住友橡胶不仅在中国削减了产能,还在2024年底关闭了美国唯一的工厂。在住友橡胶看来,这里的成本太高了。
然而,中国轮胎企业却开始在全球高成本区进行产能布局——北美、欧洲、非洲,中国轮胎工厂遍地开花。几乎是与外资轮胎企业的决定“背道而驰”。
当务之急,降本增效
当然,“吨位决定地位”是轮胎行业亘古不变的硬道理,但是在成本危机、关税危机、销量危机的“全包围”下,中国轮胎企业真的还要提速扩产能吗?
至少从目前来看,降本增效,保持现金流稳定似乎比增加“吨位”更能抗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