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钢胎市场远比你想的更糟糕
供过于求,大批轮胎堆在仓库
都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轮胎生产国,其中大车胎的产量更是惊人。加上近年来各路资本纷纷涌入,新建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就导致了大车胎市场严重的供过于求局面。
据了解,2025年1月数据显示,大车胎产能利用率为56.56%,环比下跌3.41个百分点。大车胎企业平均库存周转天数在44.92天,环比上涨0.73天。
走进一些轮胎工厂,就能看到仓库里堆满了积压的轮胎,从地面一直堆到天花板,密密麻麻,像一座不见天日的轮胎堡垒。这些轮胎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仓储空间,却迟迟难以找到买家。为了挽救销量,轮胎企业一边涨价一边又促销返利,以明涨暗降的方式来刺激销量的提升。虽然确实在销量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也造成了轮胎企业在中国市场大车胎销售利润上的极度紧张。
原配、替换、出口面临三座大山
再看中游市场,重卡原配、重卡替换和出口这三个关键领域,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同战场一般硝烟弥漫。
2025年1月份,我国重卡市场共计销售7万辆左右(批发口径,包含出口和新能源),环比12月下降17%,比上年同期的9.7万辆下滑28%。
原配:而且在重卡原配市场,整车厂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在轮胎采购环节不断压低价格,对轮胎供应商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不仅要求轮胎具备高品质、高性能,还要求供应商能够在短时间内大规模供货,同时还要提供全方位的售后服务。这使得轮胎企业为了拿下原配订单,不得不展开激烈的价格战。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订单,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赔本赚吆喝。在这场竞争中,一些小型轮胎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和规模的限制,逐渐被挤出市场,而大型轮胎企业也只能在微薄的利润空间中苦苦支撑。
替换:重卡替换市场同样不容乐观。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速度放缓,许多物流公司的业务量减少,对卡车的使用频率降低,这直接导致了轮胎替换需求的下降。而且,市场上的轮胎品牌众多,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很大。为了吸引客户,轮胎经销商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有的提供优惠的价格,有的赠送各种礼品,有的则延长售后服务期限。
价格战在这里打得更加激烈,一条轮胎的价格被一压再压,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了极致。经销商们不仅要面对价格竞争的压力,还要应对客户对品牌、质量和服务的高要求,经营难度越来越大。
出口:出口方面,原本是许多轮胎企业的重要销售渠道,如今却遭遇了重重阻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种反倾销、反补贴政策层出不穷。中国轮胎出口到欧美等主要市场,面临着高额的关税和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这使得中国轮胎在价格上失去了竞争力。同时,一些国家还出台了新的环保标准和安全法规,对轮胎的性能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增加了中国轮胎出口的难度。
外资胎企纷纷撤离
而且随着外资胎企的撤离更是让国内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混乱。普利司通、邓禄普、优科豪马等外资轮胎巨头在全球战略调整的背景下,纷纷削减在中国的卡车胎业务,甚至关闭工厂。
头部轮胎企业的撤离使得轮胎低价竞争更加厉害。劣币驱逐良币整个卡车胎市场陷入了一片混乱,价格战、促销战此起彼伏,市场秩序被严重破坏。
企业、经销商、门店积极寻找出路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卡车胎市场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目前的市场困境还会持续多久?这是所有从业者都在思考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市场的调整可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行业将经历深度的洗牌,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其实,中国市场大车胎生意干不动了,这些轮胎“老炮”早有感知。国内专做大车胎生意的老大哥级别企业投资16亿高调入局乘用车胎市场,诸多企业也纷纷转战海外寻找新生机。经销商、门店的从业者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大车胎生意,比你想的更糟糕
(原创;责任编辑:Maggie)